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

梨形四膜蟲症


 

個體大多在20-200微米之間,分佈極為廣泛,常見於海淡水、


疾病特性: 
水平感染,主要感染皮膚、偶見內臟。感染淡水魚,常見觀賞魚。 

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:
本病為局部慢性炎症疾病。

本病地理分佈主見美國、日本及東南亞;全球其餘地區亦可見到。 



臨床症狀:

體表出現白色斑塊覆蓋黏液外皮脫落,組織腫脹引起魚豎立
有時會在於外形成一圈的纖毛蟲聚集,類似「帶眼鏡的眼睛」。

本症嚴重者會入侵肌層及皮下組織。但是引起的炎症反應並不強烈。 

感染Tet. pyriformis的魚苗,不僅會破壞表皮,還會入侵內臟。
Ter. faurei可侵入鯉魚鯰魚神經系統及鱒魚脊柱肌肉中。

病理學: 
剖檢 
肌肉腫脹。 
組織病理病變 



一級初步診斷:肉眼觀察軀幹肌肉病變。 
二級初步診斷:直接取皮膚、鰓或臟器壓片鏡檢,可見典型橢圓梨形小纖毛蟲,螺旋狀游動,伴隨表皮或內臟病灶的出現即可確診。 




形態與生活史
本蟲生活史中有滋養體和包囊二個時期(圖13-1)。滋養體呈橢圓形,無色透明或淡灰略帶綠色,大小為30~150×25~120µm。全身披有纖毛,可借纖毛的擺動迅速旋轉前進。蟲體極易變形,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,下接漏斗狀胞咽,顆粒食物借胞口纖毛的運動進入蟲體。
包囊圓形,直徑為40~60µm,淡黃或淡綠色,包囊隨污染的食物、飲水經口感染宿主,在胃腸道脫囊逸出滋養體。滋養體在結腸內以澱粉顆粒、細菌細胞為食,繁殖過程中部分,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。

治療方法:福馬林藥浴可供治療。
預防控制方法:詳細討論疫苗發展現況及飼養管理控制現況
改善飼養養環境及水質。



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

[魚病 ] 指環蟲症



症病原體為單殖類吸蟲,終其一生只有一個寄主

病原型別:吸蟲

病原環境:淡水 

學名:Gyrodactylus spp. 及Dactylogyrus spp. 

淡水魚類中最常見者為指標蟲(Dactylogyrus spp)及三代蟲(Gyrodactylus spp)兩者形態與生活環境大致相同,常寄生於鰓部組織,引起鰓組織粘液分泌增多,造成鰓病; 冬季易有水黴菌的混合感染,夏季則易併發爛鰓病。

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